近年来,句容市财政局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着力从政策、机制、服务等方面入手,为发展壮大“归雁经济”保驾护航。
编者按,本文来自《新华日报》,36氪授权转载,作者 孙华强 成诗宏
近年来,句容市财政局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着力从政策、机制、服务等方面入手,为发展壮大“归雁经济”保驾护航。
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会同人社部门制定出台《句容市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办法》《句容市富民创业贷款实施办法》等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返乡农民,给予10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对符合要求的返乡创业人员初始创业者,给予5000元的创业补贴,对带动就业达10人、20人、30人的,分别给予10万元、15万元、20万元补贴,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给予6000元场地租金补贴等。
支持创业载体建设。市财政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对通过电商年销售句容农产品达到100万元的,给予一次性专项奖励10万元,返乡从事电商创业者可同等享受。
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市财政统筹设立10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人员,给予10万-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对符合条件的返乡人员创办的小微企业,提供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贴息贷款。今年1-7月,已发放创业担保贷8050万元,其中约400名返乡创业人员获得免息贷款4000万元。
助力返乡创业平台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助力全市189个市镇村设立创业服务平台,为返乡创业人员就近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创业指导服务,就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本文原始出处:http://xh.xhby.net/mp3/pc/c/201912/16/c724038.html
本内容经授权或投稿发布,不代表【时代新消费】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相关推荐
-
增长:中国IT运维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目前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变局中,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正在增强,疫情持续反复、国际形势变化多端,导致国内多个行业出现发展增速下降、产供销节奏打乱、投融资交易大幅下滑、线下门店大面积关停等现象,形势不容乐观、市场信心摇摆。
危机中孕育着新机遇、变局中打开了新局面,新冠推动了“数字中国”的蓬勃发展、“卡脖子”掀起了中国硬科技投资热潮、“资本寒冬”让“好基金和好项目”双双出现“良币驱逐劣币”。
本期主题,我们聚焦IT运维行业,虽然受多方面因素干扰,IT运维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根据第一新声采访调研发现,中国IT运维市场核心需求、产业结构没有变化,海内外市场均处于增长趋势之中。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IT服务将突破万亿大关,其中,IT运维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2941.2亿元,预计2023 年达到3236.4 亿元,2020-2023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1.7%。
那么,全球IT运维行业发展如何?国内IT运维哪些需求在增长?在融资下滑的大环境下,IT运维行业如何突围?未来何去何从?第一新声特采访银盛泰资本董事总经理朱璐璐、云智慧总裁刘洪涛、西骏数据CEO何泽松、听云总裁赵宇辰、日志易创始人陈军、擎创科技CEO&创始人杨辰等多位行业高管,为大家深度分析IT运维行业的现在和未来。
01 增长:全球IT运维市场的主旋律、 头部企业年增速高达70%
根据Gartner和艾瑞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IT支出预计将达到4.5万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5.5%, 其中 CRM、ERP、云协作、IT运维等是规模最大的几个赛道。 全球IT运维管理市场规模约为2191.1亿美元。
第一新声曾报道过,IT运维领域包括ITOM(IT运营管理) 、ITSM、APM、ITOA、AIOPS等细分赛道,目前国内外头部企业主要包括 ServiceNow、Datadog、Splunk、云智慧、西骏数据、擎创科技、听云、日志易等。 根据第一新声采访调研发现,在各个细分赛道中,以ITOM市场规模最大。
根据IDC和智研咨询数据等平台公开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2年,全球ITOM行业市场规模将以8.5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ITOM市场规模将达392.98亿美元。 其中,中国ITOM市场在2020-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7%,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5.7亿元。
“目前规模最大的赛道是ITOM。”何泽松和杨辰向第一新声介绍道。
杨辰进一步解释:“ITOM属于传统运维,随着发展以数据为核心的运维分析出现,演变成ITOA,后来又提出了智能化运维(AIOps),目前肯定还是ITOM占市场的主体。 举个例子,如果中国购买ITOM相关软件的企业有1万家,那么市场上购买ITOA的只有500~1000家,后者市场渗透率不足10%。不过ITOA、AIOps是未来增长最快的两个方向。”
行业规模的持续增长,带动了行业头部企业的高速成长。
ServiceNow、Datadog、Splunk是全球IT运维领域三大龙头企业,根据三家公司财报介绍,2021年ServiceNow营收为58.96亿美元,同比增长30%;SplunK营收约为26.74亿美元,同比增长19.92%;Datadog营收约为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70%。
“ 现在北美和中国都是增量市场,市场需求(钱)一直在,因为整个市场非常庞大,且市场还在持续增长。 ServiceNow、Datadog由于提供了更高效率的方案,使得他们在竞争中能切到更多蛋糕。”刘洪涛向第一新声介绍道。
三家公司2021年呈现高增长态势,Datadog更是高达70%增长率, 在这背后,除了有行业整体规模的增长推动,还有产品和市场等方面的多个原因,根据第一新声采访调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海外是异构产品、同质化的市场,产品具有快速复制的市场环境。
“海外企业有两轮增长的红利期,第一轮是它的技术红利期,即通过技术打磨产品出来之后,很快地解决一个国家或者一片区域里有技术痛点的客户的问题,然后得到快速地增长。第二轮是做国际化的扩展,又获得一部分增长。因为海外是异构产品、同质化的市场,像Datadog、ServiceNow等产品,一旦在美国或西方其他国家确定产品价值之后,全球性的扩展速度非常快,在某个区域认可产品后,很多区域都会认可。” 何泽松向第一新声解释道。
第二:全栈监控体系是服务大客户、实现高增长的原因之一。
“从Datadog的发展历程看,它从做基础组件监控起家,后续也扩展到了 APM,RUM、LOG 等领域,实现了全栈式监控体系,这种全栈监控能力也是赢得客户青睐,实现高增长的原因之一。” 朱璐璐介绍道。
第三:新技术打开新市场。
“因为海外有新市场不断出现,从过去的IBM/CA/BMC做了中型机、大型机运维,后来切X86的基线运维,到现在基于云原生(包括AWS、 Google、Cloud等各种云)、以k8s为通用的云资源控制层面的自动化运维等,都是新的市场,并且已经有公司开始入局。” 赵宇辰介绍道。
02 需求稳定:中国IT运维复合增长率 11.7%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21年中国IT服务将突破万亿大关,其中,IT运维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2941.2亿元,预计2023 年达到3236.4 亿元,2020-2023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11.7%。
作为中国IT运维领域第一梯队的头部企业,云智慧、西骏数据、擎创科技、听云、日志易等企业创始人在接受第一新声采访中纷纷表示, 中国IT运维市场是刚需、增量市场,这不会受疫情、资本低谷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经过采访调研,第一新声发现国内IT运维需求不断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核心客户群体需求在持续增长。
目前,中国IT运维市场的主要客户群体,来自于金融、制造、能源、政府部门等行业,而随着国家对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与升级,这几个行业的IT运维需求在持续增长中。
作为国内ITSM市场份额第一的云智慧,其客户大量来自于金融、能源、运营商及政府部门,刘洪涛向第一新声介绍道:“中国IT运维的第一大类客户就是金融,包括银行和非银金融,这两个市场发展都非常快,因为金融是完全信息化、数字化的领域,它对运维的需求是刚需。第二大类客户是能源,以电力、石油为代表的能源行业每年为国家财政贡献了高额税收,体量巨大,它的运维需求也比较多。第三类客户是政府部门,这一类客户群体的IT运维需求也正在不断增长。”
只要做IT运维的业务,一定要优先从这几个行业打客户,而不是传媒/视频/互联网这些需求不大的“边缘行业”,这几乎成为了业内外常识。
第二:政策持续利好。
除了内在的需求强劲,中国IT运维行业的持续增长,还受利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与支持。“十四五规划”、“东数西算”、信创、新基建,一个又一个自上而下的“国家动作”在不断地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数字中国”建设的系列政策,是IT运维市场最大的信心来源。
“在目前各行各业面临低迷的形势下,IT运维是复苏最快的行业,因为国内有很多的政策推动,这对于我们行业来说是一种运气。今年在和客户沟通中发现,已经有很多客户在大规模的增加数字化投入。”刘洪涛这样认为。
第三:技术升级打开市场新局面。
除了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近年来,随着各行业数据量的爆炸式扩容,传统IT架构体系难以满足大型企业业务需求,以云原生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也在从底层架构进行升级,IT运维市场的产品与技术也伴随市场的变化而开始升级,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市场需求。
“ IT运维是非常大且刚需的市场,同时也是持续不断发展的市场,因为云时代、开源时代的到来,以前基于传统架构的IT运维不适用了,现在基于云架构的新需求被提出来了。打个比方,以前是马车特别多,现在是汽车和电动车特别多,而电动车的需求和管理与传统汽车肯定不同。就像我们看宇宙一样,现在还没有看到宇宙的尽头,因为宇宙在不断的扩大。” 何泽松介绍道。
“IT系统架构升级、应用软件多元化、国产替代去IOE等因素驱动下,IT运维复杂度提升,以运维大数据分析与AI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运维快速成长,成为未来IT运维市场的重要驱动力,有机会诞生一个百亿美元公司。” 朱璐璐介绍道。
03 资本寒冬:估值回归理性、良币驱逐劣币
虽然市场在持续增长,但2022年的资本低潮成为萦绕在所有人心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从行业角度观察,大健康、人工智能、新消费、企业服务等热门赛道热度均有所下降。2022Q1大健康领域投资事件数最高,私募股权投资交易308起,但环比下降16%,同比减少5%;新消费领域的投资事件降幅最大,环比和同比下降达到32%。不仅如此,国内企服行业还面临着海外资本市场估值暴跌的影响。
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下滑,对包括IT运维在内的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和影响,但根据第一新声持续跟踪和研究发现, 融资回落,寒意虽重,但资本的影响是暂时、有限的,给行业带来的影响更多的是回归理性。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2021年行业融资量大,同时市场需求并未中断,甚至在持续增长。
第一新声根据IT桔子不完全统计,2021年IT运维行业相关融资事件共有24起,融资金额约54.7亿元,金额达到历史高峰。例如云智慧、擎创科技、听云等企业先后完成E、D、C轮融资。尤其是云智慧在2021年7月获得E轮1.5亿美元,再度创下国内智能运维行业的最高融资记录。
“将整个IT行业的周期拉长来看,比如往回看20年左右,会发现这件事是反复发生的。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很多公司90%拦腰斩了,‘血流成河’特别常见的一件事情。经济增长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它有上就有下,到了谷底这个事是谁也挡不住。眼下我认为是在一个经济周期里的谷底,这很正常。敏锐的投资者、创业公司都会提前做好过冬准备,提前融资避免低谷来临时没有弹药。整体的IT运维行业企业都还不错。”刘洪涛解释道。
西骏数据也认为目前整体的融资下降与大环境有关,现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例如消费、互联网、娱乐等行业。
第二:市场情绪的自我修正:从资本追捧、行业爆热,回归市场理性的过程。
在杨辰与赵宇辰看来,中国 IT运维2017、2018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新型玩家,没有找到PMF,将IT运维拔高到一个不太理性的程度,使得行业出现了泡沫。每个行业都有这种现象,并不是IT运维行业的特点。
第三:市场洗牌:良币驱逐劣币。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不是坏事,任何一个行业有序发展,都会经历一些经济的下行和挤泡沫的过程,此时正是那些PMF好的公司有机会生存下来,并且更坚决的把客户的满意度做上去,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头部企业,而那些良莠不齐的公司将会被剔除掉。”杨辰说道。
第四:部分公司有健康的现金流,营收和续约率都比较高。
例如云智慧,服务数百家大客户,续约率和营收一直维持高位。听云累计服务千家大客户,年营收几个亿,过去4年都已盈利。擎创科技目前服务了近100家客户,2021年的续约率96%,营收过亿元。日志易累计服务了600多家大型企业,其中近百家是中国500强企业,2021年订单过亿元,基本实现盈亏平衡。西骏数据累计服务几百家大客户,产品化销售,代理商近50家,续约率达到100%,目前公司每年都能保持盈利。
04 穿越低谷:两种主流模式
低谷虽然艰难,但并不可怕。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SaaS创业先行者们就是从低谷里诞生的。在一轮又一轮牛熊转换之间,真正决定企业“长青”的,本质上还是各个企业选择的发展路径或模式。
从单一SaaS工具开始,到走进行业深处, IT运维行业厂商的主流模式分为两种:
第一:从单点同质化的产品,转为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全栈IT产品、一体化解决方案。例如ServiceNow、云智慧、听云等。
刘洪涛认为,IT运维未来一定会走向一体化、平台化。随着企业系统增多,从十几套增至几十套甚至几百套,运维方式从原来碎片化的“谁建设谁运维”到现在使用一套线上运维方案。
云智慧从监控宝、APM产品切入,升级为IT运维解决方案服务商,最后完善其他产品线,近年来逐渐扩充ITSM、ITOM等产品线。目前云智慧已形成面向数字化系统建设、运维、管理和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运维与运营产品体系,涵盖基础监控、APM、智能日志分析、ITSM、ITOM、CMDB、AIOps、运维事件管理等产品,满足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客户需求。
“云智慧产品功能丰富度高,厚度优,是国内唯一拥有全栈解决方案能力的AIOps企业;产品丰富度与行业经验是中大型企业选择供应商的重要考量指标,行业内竞争对手达到同样的产品能力,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及经验沉淀,云智慧有望持续领先。”朱璐璐是如此评价云智慧的。
赵宇辰更是说出了选择这条路径的本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从商业逻辑层面,这是发展的必经阶段,因为公司创立时无法直接做到全栈、一体化,只是有一款单刀切入的产品,当拳头产品占领客户心智的时候,再逐渐的把产品线横向扩充,丰富产品矩阵。
另一方面从客户的需求层面,随着IT建设的推进,客户在过往多年里逐渐购买了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是单点烟囱式的建设,数据分散,场景也是分散的,他们现在更需要一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第二:聚焦单一产品或赛道做专、做精。例如Splunk、日志易、擎创科技、西骏数据等。
陈军选择了专精道路,在他看来:“随着行业的发展,未来公司走向垂直化、产品走向精细化。国内的市场还处在非常碎片化的阶段,所以没到单品天花板的阶段。”
“20多年前,美国IBM、惠普、 BMC 、 CA 都是做一站式、全栈式运维解决方案,结果很多东西都没做好,所以近20年才会给其他厂商留有机会,很多细分领域出现龙头公司。 就像医院的医生也有分工,稀缺的是专科医生,而不是什么都懂一点的普通医生。
这两个模式虽有差异,但并非完全对立,在擎创科技CEO&创始人杨辰和西骏数据CEO何泽松看来,这是企业在不同阶段做出的不同选择,随着企业发展会不断调整。
例如在创业初期,科技创业型企业需要术业有专攻,选取能够引爆的产品方向去深耕。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尝试去做全栈产品、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这两个思路在海外都有非常成功的产品或者公司,国内就看大家如何选择路径了。我认为节奏感很重要,如果公司走得太快,可能后续跟不上,但是如果走得不够快,单点产品的收入体量撑不起来。这是每家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建议国内的企业最好是选择第一条路径,因为如果只做国内市场,每个产品线都有天花板,需要通过其他产品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赵宇辰解释说。
05 未来:寻找不确定世界中的确定趋势
“现在IT运维行业还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估计3-5年后达到成熟稳定的阶段。”何泽松说道。
虽然中国IT运维行业发展受到资本低谷的一定影响,但根据第一新声采访和调研发现,大家普遍认为IT运维行业会螺旋式向上发展。 而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四种看法:
第一:基于云原生下的全景可观测性的智能运维。
刘洪涛介绍:“运维场景非常的丰富,但同时客户对运维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该是大规模地实现智能化。我们曾经发布过一个智能运维成熟度模型,与自动驾驶的L0-L5相似,对L0是人力运维,L5是完全智能化无感知运维,整个运维的发展会沿着成熟度模型往前走。”
杨辰解释道,随着云原生的发展,云上的数据获取方式与传统运维管理完全不同,传统运维管理区隔泾渭分明,包括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应用性能管理等。但在云原生的应用环境中,这些事情不应该被区分,而是全景可观测性的智能运维,不是单纯的去看哪一个组件,是以业务为视角,把所有相关性的因素抓到一起进行统一分析,做到“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
第二:客户做减法的时代。
“以前我们给用户提供很多运维产品的时候,用户的感觉还可以,经过5年之后,很多头部客户认为现在的系统和运维工具繁杂冗余,所以现在开始做减法。这也正体现出IT运维从传统运维转向统一运营,以及未来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将会融合。”何泽松这样展望。
第三:运维左移右移产生新的蓝海市场,其中人为因素导致的运维故障等问题被逐渐关注。
“现有运维软件的作用,主要还体现在‘监控’、‘观察’、‘分析’、‘告警’、‘定位’等方面。运维左移,是要“防止”故障发生。去年Facebook 出现DNS配置错误,全球服务中断7小时,损失超过10亿美金。国内‘删库跑路’新闻也经常出现在朋友圈里。 据统计,有超过1/4的系统故障原因来自于人为操作。 利用运维数据以及相应的规则库、知识库来规范操作行为,防止误操作,会有很大的市场。运维右移是提升运维故障处理的效率。定位故障根因后,10分钟解决问题跟4小时解决问题,差别是巨大的。如何做好运维协同,提升运维效率,是客户非常关注的问题,也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何泽松继续介绍,运维需求是层出不穷的,需要我们持续去发现。
第四:单一产品的IT运维创业机会在减少。
何泽松和杨辰均认为新入局者有机会,但越来越少,挑战越来越大。
“因为这种产品也是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需要高质量用户的打磨,才能够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赶上来的。”杨辰说道。
“国内IT运维行业在演进,例如AIOps(智能运维)是在以一种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式解决IT运维问题,新机会下国内也有望跑出一些大型甚至超大型企业。但在这个节点上,新入局的企业可能会比较难,目前大量资金资源已逐步聚焦于行业头部企业,而且他们仍然在标杆客户的关键项目上持续迭代产品、打磨团队,加上ToB领域本身也存在品牌效应和客户粘性,如果一个全新的公司进入,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追赶上头部企业的步伐。” 晨晖创投投资副总裁文超曾向第一新声这样介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一新声”(ID:thefirstnewvoice),作者:Tina,编辑:笑蝶,策划:Eason。
2022-07-11 观点洞察 -
核心提示:
1.作为新茶饮的头部企业,喜茶一向声称坚持不加盟。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曾多次向媒体表示,如果门店扩张速度超越了品牌的承载能力,会导致品牌势能下降,“很多品牌不是死在扩张的速度上,而是死在最后势能不够”。
2.随着新茶饮行业增速减缓,叠加“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持续亏损,资本也逐渐失去耐心,融资6轮还未上市的喜茶有了更大的压力。
3.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凤凰网科技表示:“喜茶能获得600亿估值,恰恰是处于消费市场最热的时候,这样的估值包含了资本的高期待。现在看来,这个估值是有调整下降的空间的。”为了对应业内最高估值,喜茶需要证明自身的成长性。
喜茶,学起了蜜雪冰城。
关停子品牌喜小茶后,11月4日,喜茶向凤凰网科技表示,将在非一线城市开展事业性合伙业务,合伙费用在50万以内。
作为新茶饮的头部企业,喜茶一向声称坚持不加盟。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曾多次向媒体表示,如果门店扩张速度超越了品牌的承载能力,会导致品牌势能下降,“很多品牌不是死在扩张的速度上,而是死在最后势能不够”。
然而,现实面前,喜茶不得不低头。随着新茶饮行业增速减缓,叠加“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持续亏损,资本也逐渐失去耐心,融资6轮还未上市的喜茶有了更大的压力。“相比直营,加盟方式能快速开拓下沉市场,也可以提高估值。”一位投资人向凤凰网科技表示。
开放加盟,喜茶或许能稍加喘息,但向投资人交代的同时,能否保持品牌初心和品质?
一、关停喜小茶,下沉还得靠加盟商
11月3日,喜茶旗下品牌喜小茶确认关停,而同时,喜茶宣布将在非一线城市开放加盟。“一进一退”的动作背后,实际上是喜茶寻求市场新增量的焦虑。
作为高端现制茶饮的代表,喜茶虽然客单价高,但所处的市场份额并不大。《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新式茶饮中,以喜茶为代表的高端茶饮品牌仅占14.7%,剩余市场份额均是价格低于20元的品牌。
为了向三四线城市渗透,喜茶曾于2020年推出喜小茶,价格区间为8-16元左右。喜茶方面认为,坚持直营的喜小茶能保持喜茶品质,同时以更低的价格获取新的人群和市场,并通过品牌矩阵来探索下沉市场更多的可能性。
不过,喜小茶却始终没有走出珠三角。根据喜小茶发布的2021年周年报告,喜小茶在深圳、广州、东莞等六个城市开出了22家门店,全年共卖出超280万杯饮品。对比蜜雪冰城、茶百道等品牌每年上千家的扩张速度,喜小茶显然太慢。
喜茶降价,对“亲儿子”喜小茶产生了致命打击。
今年初,喜茶宣布下调产品价格,称年内不再推出30元以上饮品。两轮调价后,喜茶15-25元的产品占总产品线的60%,加上后续还调整了一些价格,喜茶主品牌产品已经下探到10元左右,这已是喜小茶的价格区间。
主品牌降价后,喜小茶跟随其后降价,奶茶降至9元一杯,年内推出产品不超过15元。这进一步挤压了喜小茶的利润空间,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吐槽其口感不如从前。
从出身就自带喜茶基因的喜小茶,能够吸引顾客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靠价格,而是依靠喜茶品牌。“同样的价格能够到喜茶,那我为何要喝喜小茶。”有消费者如此说道。
11月3日,随着广州城投大厦的最后一家喜小茶门店关停,喜小茶品牌正式宣布终结。喜茶对此解释“随着喜茶价格调整,喜小茶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 。”但在外界看来,无论门店数量还是销量,自营模式的喜小茶远远未达到预期,更像是被市场淘汰。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凤凰网科技表示:“喜小茶整体经营策略和形象,都未与主品牌形成差异化。现在看来,这个模式并不是特别成功,所以开放加盟也不意外。”
二、被资本裹挟的喜茶
作为高端茶饮的代表,喜茶一直以来坚决反对加盟,理由是直营能保持品控和服务质量。
早年创业时,喜茶创始人聂云宸采用渐次扩张的方式,先后进入中山、顺德、广州等地开店。彼时,喜茶还叫做皇茶,允许加盟。但由于两家加盟门店屡次被消费者投诉,聂云宸决定放弃加盟,坚持直营开店。
聂云宸的担心并不多余。餐饮行业中,加盟品牌频频翻车,口碑破裂、食品安全、加盟商被割韭菜的乱象不断,海底捞曾因“死老鼠”事件一度陷入生存危机,连锁快餐品牌汉堡王使用过期食材登上央视315。这些问题,导致从业者和消费者都心有余悸。
图|2014年喜茶取消加盟门店资格声明
开放加盟的喜茶,可以说是转变了原有的经营策略。对此有人感到惊讶,也有人表示质疑:“挣不到钱了,开始收割加盟钱。”
而这背后,既有外部环境带来的市场压力,也有喜茶被资本裹挟的无奈。
2021年,是新茶饮行业的融资大年,也是头部品牌的分水岭。据红餐网调研数据,2021年新茶饮共发生融资32起,总金额超140亿元。其中,头部品牌喜茶于当年7月完成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黑蚁、腾讯、红衫等知名机构,融后估值600亿元。
彼时,茶饮赛道还热,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喜茶内部人士都有着乐观的预计。有接近喜茶的内部人士曾表示,喜茶预计2021年开店1000家左右。而一名投资则人认为,喜小茶(低客单价子品牌)和GO店(轻型小店)加速铺开后,喜茶门店应该超过1200家。
但新茶饮行业经过高速增长后,市场增速已经放缓。据《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新茶饮市场增速从2020年的26.1%放缓至19%;另一方面,新茶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行业所拥有的“低门槛、毛利高、回报快”特点,吸引越来越多资金参与其中。
新品牌层出不穷的同时,消费者对于高端茶饮的关注也在逐渐衰退,喜茶遭遇了发展瓶颈。
2021年,喜茶门店新增数量为202家,增速从2020年78%降至26.3%。根据久谦咨询数据,从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去年10月份,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同比下滑了35%、32%。
坪效,是指每坪面积可以产出多少营业额,是通用衡量门店经营效益的指标。门店增速放缓,坪效下滑,店均收入减少,这必然引发业内以及投资方对于喜茶估值的质疑。
王振东向凤凰网科技表示:“喜茶能获得600亿估值,恰恰是处于消费市场最热的时候,这样的估值包含了资本的高期待。现在看来,这个估值是有调整下降的空间的。”
诚然,资本的钱不是轻易能拿的。为了对应业内最高估值,喜茶需要做出一系列业务举措,来证明自身的成长性。
于是,今年两轮降价后,喜茶再次放下了身段。喜茶方面向凤凰网科技表示,将面向非一线城市发展“事业合伙人”,合伙费用不超过50万元,店型参考今年喜茶在中山、宜昌、泰州等非一线城市开出的门店,面积基本都在50平米以内。
品牌势能和品质如何保证?
加盟和直营模式并无优劣之分。而对比奈雪的茶和蜜雪冰城的业绩,却能更好的诠释加盟模式的吸引力。
财报显示,同为高端茶饮品牌的奈雪的茶,今年上半年营收20.45亿元,同比下滑3.8%,而2021年同期,奈雪的营收增速高达80.2%;经调整净亏损为2.49亿元。反观走加盟路线的低价品牌蜜雪冰城,却赚得盆满钵满。《招股书》显示,2021年,蜜雪冰城营收103.51亿元,净利润25.55亿元。
“纯直营模式太重,难以规模化。在非一线城市开放加盟,快速扩张获得增长,又在一线城市保持直营品牌势能,这些举动很可能是为了上市做准备。毕竟喜茶D轮了,投资人也很着急。”一位消费投资人表示。
王振东认为,喜茶开放加盟是必然选择。疫情之下,加盟模式能帮助喜茶快速扩张,提升业绩和市场规模。另一面,新茶饮投融资缩减,喜茶可以通过加盟获取外部资金扩展市场,进一步抬高估值。
从喜茶发布的合伙规则来看,事业合伙人筛选标准和培训考核流程都较为严格。譬如事业合伙人需要在门店工作超过3个月,具备产品制作、门店运营等综合能力,并充分认同品牌文化精神。
“不论有多严格,都太伤害品牌了。”一位上海运动品牌负责人认为,喜茶经过多年的运营,在消费市场确立了高端茶饮形象,这是品牌最大的优势。大规模的加盟,会释放品牌的稀缺性,最终进行“反噬”品牌。
茶饮从业者夏明指出,加盟模式并非一本万利。与蜜雪冰城、一点点这类脂末冲泡茶饮不同,喜茶是现制茶饮,食材要求高、制作复杂,大规模加盟必然会导致食品安全和品质问题。“此前喜茶降价后一度爆单,同时消费者的投诉也是数百倍增多,主要与口感和卫生问题。”
图|喜茶降价后消费者的投诉
夏明还强调,相比于蜜雪冰城、益禾堂、书亦烧仙草等品牌,喜茶的加盟门槛较高,加上不低的费用。在消费颓疲的当下,三四线城是否还有这么多实力加盟商愿意投资,也是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科技”(ID:ifeng_tech),作者:凤凰网科技。
2022-11-09 观点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