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人咖啡机投放不设上限,瑞幸在打什么算盘?
- 当追短剧成为热潮,抖音、快手和优爱腾加速入场
- 产业向下、链条向上,生鲜电商开始寻找新出路
- 理想汽车申请IPO,新能源车企如何在2020年实现突围?
- “百亿补贴”成为标配,阿里、京东、拼多多上演“三国杀”
- 新报告:企业出行服务兴起,未来或将与机酒服务结合
无人咖啡机投放不设上限,瑞幸在打什么算盘?
1月8日,瑞幸咖啡召开发布会,推出了无人咖啡机“瑞即购”和无人售卖机“瑞划算”,前者主要售卖咖啡、小鹿茶等现制饮品,后者则出售包括瑞幸、雀巢、百事在内的不同品牌的产品,比如即饮咖啡、果汁、零食等。瑞幸表示,无人零售终端机今年的投放规模不设上限,将覆盖办公楼、校园、机场、车站、加油站等场所。
瑞幸入局的无人咖啡机市场,增长空间较大。36氪Pro近期发布的《咖啡产业洞察报告》显示,中国自助咖啡机的市场容量约为28万台,而目前国内已铺向市场的自助咖啡机仅1万台左右。除了市场潜力,无人咖啡机也是门划算的生意。咖啡行业最大的成本是人力及门店租金,无人咖啡机可以省掉这部分。瑞幸去年第三季度单杯咖啡的成本为9.7元,而根据鲸准研究院的测算,自助咖啡机单杯咖啡的成本约为3.6元。
瑞幸咖啡大力布局线下无人零售机,除了缩减扩张成本外,也可为产品增加新的销售渠道。如果机器铺设顺利,瑞幸咖啡将在短期内覆盖更多消费场景,也将卖出更多咖啡及其他产品,积累更多用户的消费数据,公司的商业价值随之扩大。
不过,不只瑞幸看重了自助咖啡这门生意。行业里目前已经集聚了一批成长到A轮、B轮的创业公司,比如小咖、咖啡零点吧、友饮咖啡等。过去两年,这些品牌在资本的推动下实现了快速扩张。
瑞幸此次入局无人咖啡零售市场,在资金和品牌知名度方面有优势。不过,它也将面临无人咖啡市场运营方面的挑战,包括争夺优质的投放点位、保证产品在品质和价格上的竞争力,以及保证机器稳定运维。
主编点评:瑞幸过去一年一直在有意控制线下扩张的成本,包括将成本更低的快取店作为门店布局的重点,入局无人咖啡零售市场也是如此。无人咖啡机市场2018年经历过一轮洗牌,瑞幸此时入局有一定优势,但最终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
当追短剧成为热潮,抖音、快手和优爱腾加速入场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爆发,以段子和剧情为主要形式的短剧越来越受欢迎。而短视频平台成本低、门槛低的特点,也成了短剧投放的第一选择。在嗅到短剧背后的商业气息后,平台纷纷开启了鼓励政策。2019年快手上线了聚焦短剧内容的独立App“追鸭”;抖音则不断放宽内容时长,向大众招募微综艺、短剧等。可见,短剧正成为短视频平台的重要细分品类。
在短视频平台对短剧下手的同时,视频网站也没闲着。爱奇艺开设了“竖屏控剧场” ;优酷对优质短剧追加投资;腾讯视频上线多部短剧,对独播短剧项目进行激励或买断。与短视频平台不同的是,在视频网站,短剧被当作下一个网络大电影、网剧品类来打造。
此外,视频网站的短剧内容制作方多以影视公司为主,盈利模式是平台买断、分账等。而短视频平台上的短剧制作方主要是MCN机构和网红,在凭借内容涨粉后,通过广告、直播带货等方式变现。
尽管盈利模式已有雏形,但整体行业依然还处在保守的观望阶段。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多数影视公司做短剧的前提是先保证生存,有投资再行动。毕竟网剧、网大的合作方式并不完全适合于短剧,而购买超级IP改编的版权费又远超短剧的制作费用。另一方面,对于制作方来说,两种平台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也有MCN和艺人经纪公司制作的短剧投放到优爱腾等视频网站,同时抖音、快手、西瓜等短视频平台也在不断接触影视公司。
主编点评:当前,无论是平台政策还是盈利模式,短剧行业都还在探索期。但不可否认的是,时长较短的剧集内容符合移动互联网大势,并且随着5G、AR等技术的发展,短剧或将为以后的互动剧打下基础。各大平台从现在开始加大对短剧的布局确实是明智之举。
产业向下、链条向上,生鲜电商开始寻找新出路
2019年最后几个月,生鲜电商创企接连倒下,阿里、腾讯、美团等强势入局,被称为“电商最后一个堡垒”的生鲜行业进入动荡期,幸存者尽力争夺市场,巨头们毫不示弱地进攻。36氪旗下“Tech星球”梳理了生鲜电商的发展过程,并且发现,生鲜电商企业正在将触角伸向供应链上游的农业领域。
从野蛮生长、行业洗牌到稳定发展,生鲜电商企业走了不少弯路,但也一直在寻找产业链核心。起初,生鲜电商企业为了成为迅速崛起的独角兽,常在资本驱动下跑马圈地,进行无序竞争,但大幅补贴在增加流量成本的同时很难让用户留存,烧钱模式最终被市场淘汰。
接着,企业将重心转移到了交易侧,不断缩短配送时间、优化用户体验,前置仓、店仓一体等重资本模式相继出现,导致一批小玩家被淘汰。同时,很多人开始理解,无论是到店模式还是到家模式,都不会让购物体验产生本质差别,生鲜电商核心的命题是“鲜”和“快”,解决方案就在长期被忽略的供应链环节。
从源头进行品控,是生鲜电商获得长期发展的基础,即让农产品规范化、系统化、互联网化,这不仅能降低成本,还利于拓展下沉市场。从下游往上游挺进,延伸至农业,巨头们已经伺机而动。盒马CEO侯毅在2018年就提出了“新农业和新零售融合=最佳供应链模式”,2019年年末,盒马与中化集团合作推出“葲荭草莓”,开始尝试生鲜产地直供模式。
产业向下、链条向上,或许是未来生鲜电商的新出路。订单式农业的模式,既改造了传统农业链路,还能降低生鲜损耗,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对农户和商家来说是双赢。
理想汽车申请IPO,新能源车企如何在2020年实现突围?
近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理想汽车已申请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筹资至少5亿美元,最早将在2020年上半年上市。如果进展顺利,理想汽车将成为继蔚来之后,国内第二家在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然而,数据显示,理想造车4年,负债高达9亿元,理想打算依靠IPO度过寒冬,仍然困难重重。
微信公众号“锌刻度”的一篇文章认为,交付量不足和车辆质量问题是理想汽车面临的两大内部难题。从2019年12月4日开始交付至月末,理想仅交付1000辆理想ONE。此外,首批车辆交付之后,理想汽车先后出现了多起交付失误事件,包括行驶过程中出现接触自适应巡航功能后踩加速却无法提速的情况,车辆仪表盘出现“排放系统故障”的报警信息等。
除去自身硬实力的欠缺,新能源汽车行业遭遇的寒冬也同样席卷而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洗牌期后,行业发展变得越发理性,融资进度逐渐放缓。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已经进入后补贴时代。补贴“退坡”后,各品牌的销量持续下跌。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1月~11月,国内新能源车累计销售约89.4万辆,同比增长6.8%,与去年同期89.4%的增长速度相比大幅回落。
困局之下,靠补贴不是长久之计,要在2020年突围,降低成本才是关键。如何实现技术突破,降低制造成本也许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生死存亡。此外,在差异化竞争中,传统车企拓展海外的中低端市场的路子,也许也是造车新势力们放低姿态,值得学习的。
主编点评:上市确实能减轻眼前的资金压力,但质量问题与交付能力仍然是理想汽车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也不只是理想汽车一家企业要面对的问题,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应该思考,怎样在寒冬中活下去,以及如何更好地突围。
“百亿补贴”成为标配,阿里、京东、拼多多上演“三国杀”
自2019年6月拼多多首创“百亿补贴”策略以来,“百亿补贴”几乎成了今天电商行业的标配。根据拼多多公布的数据,拼多多第一次参与618期间,订单数超11亿笔,GMV同比增长超过300%。更重要的是,618结束之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仍然继续,降价变成了日常操作。
拼多多的做法,导致阿里和京东不得不跟进,掀起了后台比价战。2019年6月,京东拼购App正式上线,并且在7月以主动降低扣点的方式拉拢商家。此外,在阿里体系内一度被边缘化的聚划算也重新被提升至战略地位。12月11日,淘宝聚划算宣布上线“百亿补贴”,意在保证全网最低价。
拼多多和阿里、京东打响价格战的背后,是对用户和市场的争夺。拼多多一方面,以百亿补贴为排头兵,吸引阿里和京东的用户,其用户开始交叉重合;另一方面,也通过侧重对于iPhone等大品牌的补贴开拓一二线市场。而阿里和京东方面,在保证原有一二线市场的同时,也通过和商家议价、开拓下沉市场等途径避免用户流失。
百亿补贴战略给拼多多带来了用户红利,但是也让其面临亏损的问题。2019年第三季度,拼多多收入增速达到历史最慢,净亏损23亿元,仅营销费用就高达69亿元。事实上,2018年以来,拼多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阿里的盈利能力位居中国互联网公司之首,京东也早已走出亏损泥沼。目前,拼多多CEO黄峥表示百亿补贴不会停,电商行业将继续上演“三国杀”。
主编点评:拼多多用百亿补贴烧钱烧出了用户规模,但是用户的存留仍是问题。过去拼多多的增长是抓住了空白区,但如果延续这种低端定位,必定走不长久。面对阿里和京东的竞争,拼多多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新报告:企业出行服务兴起,未来或将与机酒服务结合
企业出行服务是近年来的新兴行业,主要是指为企业因公出行提供的用车服务。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企业出行服务行业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企业出行服务市场规模达1656亿元,并且还在加速发展中,预计2020年将接近2500亿元。
目前,企业出行服务平台的主要玩家包括滴滴企业版、神州专车企业服务、首汽约车企业服务以及曹操绿色公务。由于企业在选择平台时会重点考虑平台覆盖的城市数量及运营车辆规模,所以滴滴企业版目前占据了较多的市场份额。另外,品牌认知度高、服务的企业客户数量多、对公服务经验丰富、产品迭代快等,也是企业选择滴滴的重要原因。
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出行服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总体来说,日常因公出行、差旅出行、加班后回家、客户接送是主要的企业出行需求。企业出行服务平台均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并且可以对出行人员、出行时间、出行起始地点、所用车型、费用范围等进行限制和规范。
同时,企业出行服务平台的出现不仅减少了企业自购车辆的成本,还可以让员工随时随地线上叫车,提升用车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平台中的“统一对公支付”功能可以避免个人垫付的情况,而“统一对公发票”“后台对账系统”则减轻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报告认为,未来,企业出行服务将更加智能化,边界也会不断拓宽,或许会与机酒服务协同发展,形成大出行生态。更全面的服务也会由此出现,比如机酒、用车一体化预订等。
主编点评:随着中国国内企业更加聚焦主业,企业的外包需求正持续增长。从这方面来看,能为之提供用车外包服务的企业出行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本内容经授权或投稿发布,不代表【时代新消费】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