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播报(01-06)

  • Model 3降至30万元以内,特斯拉“国产化”加速
  • 手机公司单靠手机难以取胜,小米正在全面迎战
  •  WeWork之败:创始人离地飞行,模式难控资金风险
  • 7-11便利店拓展二三线市场,难掩自身发展困境
  • 新报告:快消品赛道创业机会多,电商平台是热门渠道

Model 3降至30万元以内,特斯拉“国产化”加速

中国工厂开工一年后,特斯拉宣布,1月7日,中国制造的Model 3将实现大规模交付。同时,特斯拉还下调了国产Model 3的价格,扣除补贴后的起售价低至29.9万元。降价一方面显示出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野心,一方面表明特斯拉的国产化正在加速进行。

同时,在大规模交付之前下调价格,也反映了特斯拉的盈利压力。财报显示,2019年三季度,特斯拉在美国市场营收为31.27亿美元,同比下滑39.08%;而它在中国市场的营收高达6.69亿美元,同比增长64%。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使特斯拉在2019年三季度扭亏为盈。因此,对想要继续盈利的特斯拉来说,Model 3能否在中国实现销量突破非常关键。

除了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渴望,中国市场同样需要特斯拉。国泰君安电新团队的一篇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在电动车产业链上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整车制造,这里的难点在于,需要一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和完善。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背后,涉及的直接、间接供应商有一百多家。随着特斯拉电动车在中国的产能逐渐铺开,特斯拉Model 3的电池、电机、零件壳体也将对产业链原材料产生强需求。

特斯拉的降价也引发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端价格战。受补贴退坡影响,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已连续5个月下滑,然而,根据统计,售价30万元以上的车型销量受补贴政策变动影响较小。因此,盈利压力让各个车企开始进攻新能源高端市场。《北京商报》的一篇文章认为,特斯拉率先通过降价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将成为国内车企冲破30万元“天花板”的阻力。

主编点评:特斯拉降价,势必会给定位中高档车型的国内企业带来压力。不过,在特斯拉的压力之下,其他车企也不得不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这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手机公司单靠手机难以取胜,小米正在全面迎战

2020年可以说是5G的开局之年。微信公众号“新商业情报NBT”的一篇文章认为,相比于4G时代更多聚焦于手机本身的竞争,5G时代正在开启一场从芯片订制到IoT生态搭建,从系统底层迭代到互联网服务优化的全面战争。面对这一全面之战,小米正从多方面准备迎战。

首先,是对自身组织架构的重新梳理。2019年的调整成果被雷军称为“小米百年大计的根本”。小米从一道扁平化的防线,变成了一个拥有战略纵深的立体防御体系,目标之一是实现内部的打通拉平与中台建设。

同时,面对华为在5G手机业务上的强势,小米选择将5G手机真正发力的时间确定为2020年,并且在去年花更多精力重新梳理了产品线,包括将Redmi品牌与小米品牌进行拆分,让小米品牌突破价格上限,进军中高端等。

在AIoT赛道,小米与其他手机厂商相比,具有绝对的先发优势。但对于后来者而言,虽然已经没有时间像小米一样再造生态链,却可以通过开放连接协议的方式,联合传统厂商。比如,华为提出的“1+8+N”战略,就在用这种方式向小米发起挑战。

对此,小米将自身在AIoT领域的品类布局进行了重新梳理,归纳成“1+4+X”战略其中,“1”是智能手机,“4”包括智能电视、智能音箱、路由器和笔记本电脑,“X”的覆盖范围则包括了生态链企业与合作企业。同时,小米将自己的AI能力植入到更多产品与场景中。满足AI无处不在的前提是,5G网络普及下IoT设备联网更便利。但按照雷军的预计,5G对IoT设备的影响要在2021年或2022年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小米的手机业务在2020年或许依然无法得到IoT业务的大规模反哺。

主编点评:现阶段,小米的手机业务正面临对手的强势施压,AIoT业务也尚处在蓄力阶段。而底层芯片技术的研发也是制约小米参与5G智能手机竞争的关键因素。

WeWork之败:创始人离地飞行,模式难控资金风险

曾经的超级独角兽WeWork在IPO前夕倒下,其失败的原因牵涉甚广。Matthew Zeitlin在《卫报》发表文章,对WeWork创始人、公司业务性质、软银愿景基金以及大金主沙特的转型焦虑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36氪旗下“神译局”编译了全文,以下是文章的核心观点。

创始人亚当·诺依曼对WeWork的推销愿景过于狂热,他希望将WeWork模式扩展到住宅、教育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领域。2015年披露的公司文件已经反映出WeWork几乎没有盈利途径,但诺依曼仍然坚持烧钱,并逐渐暴露出了其薄弱的领导力和公司松散的企业文化。此外,他对共享办公高达3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预测脱离了现实,过高的估值也吓退了很多风投。

WeWork的本质其实是商业房地产商,但依靠转租的“轻资产”模式,WeWork非但不会像传统房产商一样至少能落下房产,而且还要承受巨大的资金风险。它提供灵活的服务,租户可选按月租,还能随时扩展或缩小租赁空间,但WeWork自己该付的租金仍要全额支付,这意味着它一年的收入变化会很大。

有风险的模式需要不同寻常的投资来源,软银愿景基金正合适。愿景基金有想充分融入全球经济的沙特政府的支持,孙正义又想通过这只基金完成300年的愿景,豪赌一场全球技术革命。在这个时候,WeWork的创始人正在包装自己改变世界的能力,于是三方一拍即合。

但WeWork其实无法提供像软件公司那样的投资回报,而是在出售出一个伪新时代,软银充当寻找标的并必须把钱花出去的中介,沙特则是签字接受,作为其打入全球市场的路径或者代价

主编点评:WeWork如今的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我们生活的时代还没有走到全球性技术革命的节点,而且,这场困境也在告诫资本,只依靠砸入重金,远远不能推动一场“革命”。

7-11便利店拓展二三线市场,难掩自身发展困境

近日,7-11便利店与三全食品全资子公司河南叁伊便利店连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河南首家7-11便利店预计将于2020年上半年落地。最近两年,7-11急速向天津、江苏、福建、陕西、湖北、安徽、湖南等市场拓展,加上此次进军河南,7-11摆明了从北上广向中西部城市拓展,更多向二三线城市下沉。

广大的二三线城市竞争较小,缺乏连锁便利店品牌,加上房租、人工成本较低,是7-11选择“下沉”的重要原因。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河南这样的区域,强势的本土便利店品牌尚未形成,其他日系便利店也没有进入,7-11此时进入,竞争压力比较小。然而,7-11的市场拓展动作,无法掩盖它正在面临的一系列风险。

部分风险来自于7-11日本总部。2019年,7-11总部多次陷入舆论漩涡,欠薪丑闻,母公司关店、裁员等消息,都表明7-11母公司目前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7-11的24小时经营模式也因人力不足和人工成本的增加而受到挑战。

在中国市场,7-11也面临中国便利店品牌和本地生活平台快速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作为后来者,便利蜂、苏宁小店等便利店快速布局开店,挤压了7-11的市场空间。同时,覆盖范围更广的本地生活平台也在抢夺便利店的流量,使得像7-11这样的便利店在满足用户即时性需求上的竞争优势减弱。

主编点评:在今天零售业态在面临重构的背景下,便利店业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日系便利店要如何迎接这种变化,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国内市场进入一个历史的新阶段。

新报告:快消品赛道创业机会多,电商平台是热门渠道

近年来,不少中国快消品初创品牌迅速崛起。青山资本在《2020年中国快消品早期投资机会报告》中,对值得关注的快消品品类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初创品牌提出了建议。

首先,在洗护发品类上,近三年天猫平台单价区间在30元以下的洗护发产品购买人数逐渐减少,60元以上区间的购买人数增长了20%,说明洗护发产品正走向高端化。而在洗护发产品的品牌方面,外贸龙头品牌的市场份额有被新品牌、小品牌抢占的趋势。另外,在洗护发领域,值得注意的是,防脱发、生发产品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尽管彩妆一直被称作是国货复兴的核心,但数据显示,外国品牌仍然卖得更好。在中国市场线上销售额排名前十的品牌中,外国品牌仍多于国产品牌。不过,男士彩妆市场近两年增速均高于50%,可以成为初创品牌的新突破口。

报告指出,从早期投资的角度来看,新品牌想要被关注,首先需要占领消费者心智,实现从“名字”到“爆款”再到“品牌”,从“短期起量成长”到“具有长期品牌价值”。而品牌与供应链、产品、渠道、营销的关系同样重要。其中,有些品类的品牌需要与自有供应链深度绑定,比如伊利、蒙牛之于牛奶等。在渠道方面,初创品牌要善于利用电商平台,实现低成本、高触达。不少电商平台都推出了新品牌孵化计划,这是初创品牌的机会。此外,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更是为初创品牌提供了新的营销方式。

主编点评:在快消品赛道,值得深挖与创新的品类还很多,初创品牌大可抓住这一良机,建设品牌,实现崛起。对于消费者来说,新产品、新设计、新功能都有一定的价值,初创品牌能否成功占领消费者心智是实现品牌崛起的先决条件。

本内容经授权或投稿发布,不代表【时代新消费】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