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盒马CEO侯毅:生鲜前置仓是伪命题!
- 快手聚焦汽车内容,一次快手老铁与车企的相互成就
- 华映资本季薇:怎样找到新消费的“动力引擎”?
- 赵江华:关注医疗健康并购投资,看好“快车道项目”
- 新报告:可穿戴设备新趋势,耳机、手环、手表将成主流
盒马CEO侯毅:生鲜前置仓是伪命题!
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在最近两年里快速崛起,它们共同的标签是“前置仓”模式。所谓“前置仓”,就是在离消费者比较近的地方,建立一个存放商品的小型仓库,3公里范围内可以做到30分钟送达。
尽管这一模式发展得如火如荼,但盒马CEO侯毅却坚定地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在全国5个城市投建测试了80个前置仓(即盒马小站)之后,侯毅得出结论:前置仓是伪命题,原因有三:
- 客单价上不去。因为前置仓配置简单,不像标准门店那样拥有完整的生鲜设备(如冷藏、水养、保鲜等),因此前置仓能存放和提供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有限。很多平台现在通过满减或抵用券等营销形式强行提高客单价,但这会导致购买次数的下降。
- 损耗率下不来。消费者用手机下单买菜,会有非常明显的“饭点效应”,即下单高峰期在18点左右。这给前置仓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备货太多,18点以后的损耗率很大;如果备货不够,18点前又会很缺货。
- 毛利率不保证。前置仓模式的生鲜平台,卖的基本是平价且初级的农产品,渠道价格完全透明。这意味着各家的采购成本和毛利率彼此都很透明,再加上这些平台喜欢补贴用户、打价格战,因此很难想象它们的毛利率水平,或者说亏损率的严重程度。
侯毅认为,生鲜前置仓确实比盒马大店更容易拓展新市场,但到了后续的运营阶段,大家比拼的还是零售的根本能力,即商品是否低价且丰富、库存损耗率是不是低,以及配送是不是及时。侯毅表示,会测试目前存量的80家盒马前置仓(小站)的转型方法,看这一模式有没有可调整、可“抢救”的必要性。
快手聚焦汽车内容,一次快手老铁与车企的相互成就
快手今年上线了“快说车”频道,旨在聚合汽车相关内容,包括维修保养、二手车等。快手显然是盯上了汽车行业背后的商业价值,毕竟汽车客户历来都是广告营销行业的大金主之一。
默契的是,随着汽车消费市场逐渐下沉,车企也开始重视快手这一平台。首先从汽车品类主播入手,通过主播的直播带货,车企可以获得直接的销售转化。同时,在品牌宣发方面,包括特斯拉在内的车企品牌也纷纷在快手开通了账号。
在快手与车企的这桩“合作”中,汽车品类主播的基本变现方式依然是直播打赏、内容广告以及电商带货等。此外,还有一些主播创新了玩法,比如,主播“二哥评车”成立了汽车品类MCN,聚合说车主播,有组织地运营内容。
而快手更是做起了购车线索销售的生意。以特斯拉的品牌广场为例,用户留下联系方式预约试驾,销售人员就可以与其进行联系,而每一位留下联系方式的用户,都可以看做是一条购车线索,快手在这其中就充当着销售线索平台的角色。目前,购车线索销售是汽车垂类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快手如果也成为了线索销售渠道,其日活超过1亿的流量将可以直接转化为售卖汽车线索的资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变现空间。
华映资本季薇:怎样找到新消费的“动力引擎”?
日前,在2019厦门国际时尚周时尚产业投资论坛上,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在演讲中,分享了她对于新消费未来机遇的见解。微信公众号“华映资本”发表了季薇的演讲内容,以下是文章的核心观点。
提到消费,离不开“人、货、场”,人是需求端,货是供给端,场是如何把两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季薇认为,从人群来看,当今消费人群的结构越来越细分,同一人群的消费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其中,Z世代、银发一族、单身人群、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是新消费关注的重点。同时,以兴趣爱好来划分消费圈层逐渐成为常态,给垂直类消费服务平台带来了机会。
而在供给端,新品类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细化而出现,比如电子烟、代餐产品。类似名创优品这样的品牌走向海外,则体现出中国在供应链、产能上的优势,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新的品牌创造了非常好的时机。同时,从小众到普惠仍然是大多数消费品牌的必经之路,路径之一是“好生活没那么贵”,比如,瑞幸让人们享受了拿得出手但没那么贵的咖啡;再比如,名创优品让人们体验到了“质优的生活杂物没那么贵”。
最后,从“场”来看,“流量”在连接“人与货”的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短视频和综合电商成为“时长大户”;“内容电商化”与“电商内容化”的趋势正在加强;流量入口无处不在,消费者喜欢在网上“边逛边买”,很容易被“种草推荐”。此外,新品牌更注重线上线下结合,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做好对客户、对数据的双向服务。
赵江华:关注医疗健康并购投资,看好“快车道项目”
医疗健康领域不仅行业门槛高,还涉及技术、审批等多个层面,因此经常被外行投资人描述为“水太深”。脱胎于华西股份的一村资本虽然没有医疗产业背景,但却在过去四年里捕获了国药在线、迈瑞医疗等一众独角兽或准独角兽项目。近日,36氪采访了一村资本董事总经理赵江华,了解了该机构的投资逻辑、方法,以及他们对行业的观察。
一村资本在选择赛道时会“瞄准快车道项目”,一是政策给予的空间足够大,比如医药电商,网售处方药政策解禁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市场机遇;二是项目要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一流的执行团队。
区别于专注早期的VC和着眼中后期的PE,一村资本所投项目既有只显现技术优势的早期项目,也有财务数据与回报都比较稳定的中后期项目。对此,赵江华表示,一村资本以并购投资为主要方向,更看重项目关键的成长阶段,在不同领域的项目会各有侧重——医疗器械领域看重早期诊断类项目;新药领域看重创新药;因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会看重中医药和养老康复领域的机会。
新报告:可穿戴设备新趋势,耳机、手环、手表将成主流
IDC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715万台,同比增长45.2%。其中,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618万台,同比增长75.5%。
第三季度,小米在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的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一,这主要归功于小米手环4的大规模出货。华为、苹果、步步高、奇虎360依次位列二至五名。其中,华为的同比增速最快,苹果手表及耳机的出货量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

IDC预测,到202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接近2亿台,并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第一,耳戴式可穿戴设备和腕式可穿戴设备(手环和手表)未来将并列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形态。耳戴式可穿戴设备将逐渐配备更多的交互、传感方式,出货量将在2020年超过腕式可穿戴设备。到了2023年,耳戴式可穿戴设备将占据整体市场的51.6%,而腕式可穿戴设备的占比则为46.6%。
第二,随着5G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的独立性将逐渐增强。一方面,手表市场上的LTE版本将逐渐增加,预计到2023年将有28%的成人手表具有独立通讯功能;另一方面,耳机将逐渐配备独立计算芯片,甚至配备独立通讯功能。
第三,虽然可穿戴设备当前主要应用于时尚和运动场景,但随着多种传感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同时,可穿戴设备将更多地接入IoT生态平台,通过和家庭、移动及车载智能设备的连接,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本内容经授权或投稿发布,不代表【时代新消费】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