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导读:
- 二手奢侈品市场崛起:巨头尚未形成,独角兽有望诞生
- 2019创投市场:互联网大厂都把钱给谁了?
- 上海是生鲜电商成长的沃土,也是巨头入局厮杀的首选
- 丰巢身陷资金焦虑,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不尽如人意
- CMO职位持续升级换代,但市场营销的需求亘古不变
- 转型上游高端制造业,三星在中国市场仍未败退
- 新报告:2020年消费分级现象开始显现,健康食品受热捧
二手奢侈品市场崛起:巨头尚未形成,独角兽有望诞生
麦肯锡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7700亿元,2025年这一数字或将增至1.2万亿元。随着中国奢侈品的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二手奢侈品市场也随之崛起。
二手奢侈品的卖家通常不买二手货,但会频繁卖掉自己的奢侈品;而买家则更看重性价比。这样两个不同圈层的人群,需要中间商来帮助促成交易。因此,诞生了大批二手奢侈品中间商,比如“包大师”“红布林(Plum)”等。C2B2C是这些二手奢侈品平台常用的切入模式,有的平台直接买断,有的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鉴定洗护、定价寄卖等服务,通过撮合买卖两端来获取服务费收益。
对于线上平台而言,奢侈品属于低频品类,很难建立用户心智。而线下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不可比拟的体验感。不过,无论是线上中间商还是线下中间商,最核心的问题之一都是处理和线下商家的关系。
在二手奢侈品行业,除了假货横生,货源也是一大痛点。拿到一手货源的利润是最大的,但在线上流量太贵、线下流量分散的情况下,想要拿到一手货实属不易。此外,线下平台还承担着资金、库存等风险,后续的管理更是难以跟上。
尽管二手奢侈品市场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这也是创业公司的机会。标品的市场已经被巨头占据,非标的市场巨头们暂时应接不暇,这段窗口期尤为宝贵,新的独角兽有望诞生。
上海是生鲜电商成长的沃土,也是巨头入局厮杀的首选
今年以来,生鲜独角兽在上海的厮杀越发激烈,美团携“美团买菜”App进入上海,盒马菜市首店在上海开业,苏宁菜场官宣入场,每日优鲜还声称要在上海追加10亿投资。
相比于其他城市,上海发展生鲜电商有一些基础的优势条件——供应链成熟、当地消费习惯及消费水平。
巨头要抢夺生鲜市场时,上海也被视为核心战场。在之前的两轮生鲜模式创新潮中,巨头更多是以投资者的角色参与,如今巨头亲自下场,根本原因是它们发现了生鲜电商的有效解决方案,即创业者们长期探索出来的生鲜前置仓、店仓一体模式等。目前,盒马的店仓一体模式已引发行业震动,美团卖菜在摸索生鲜前置仓模式,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也都是差异化的前置仓模式。
丰巢身陷资金焦虑,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不尽如人意
数据显示,丰巢智能快递柜的主体公司深圳丰巢科技近期发生重大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原来约24.50亿元变更为约11.67亿元,减少幅度约为52%。除了注册资本减少,丰巢科技的股东也发生了变更,鼎晖、普洛斯等10家公司纷纷退出了股东名单。
2019年下半年,丰巢的日子并不好过。信任危机、诱导收费等风波不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丰巢的资金焦虑。截至2018年5月31日,丰巢的资产总额为63.11亿元,负债总额为17.32亿元,经营数据令人大跌眼镜。作为丰巢背后的靠山,顺丰同样也很缺钱。截至2019年9月30日,顺丰的长期借款为68.7亿元,再加上此次丰巢股东纷纷出走,顺丰显得更加独木难支。
丰巢在用户体验上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丰巢智能快递柜的无差别使用场景,让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等权利受到了挑战。用户无法自己决定是否将货件放入柜中,是丰巢用户体验屡遭诟病的原因之一。丰巢虽然解决了快递配送的痛点,却始终没有解决用户体验的痛点,强迫关注公众号、机械故障时联系不到责任人等问题仍悬而未决。
智能快递柜行业因为商业模式的限制,普遍存在着投入成本大、回报周期慢的难题。商业模式短期内难有创新,入局者想在竞争中存活下去,可以考虑如何提高用户体验。
CMO职位持续升级换代,但市场营销的需求亘古不变
日前,可口可乐宣布恢复其Global CMO(全球首席营销官)职位,而在两年半前,该公司宣告了这一职位的终结,同时新设CGO(首席增长官),在那之后,麦当劳、强生、Uber等大公司也都纷纷取消了CMO一职,高露洁、亿滋等快消业巨头都增设了CGO一职。
重视营销的可口可乐在1993年就设立了CMO职位,进入21世纪,品牌全球化和市场全球化的浪潮袭来,致力于品牌建设、广告和市场研究的CMO被更多公司接纳,从此流行开来。伴随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公司的消费代言人CMO要负责的领域已经从“术业专攻”变成了“十项全能”,小到营销策略,大到公司战略,都要参与其中。
CMO要迎合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化,不仅要培养自身的IT思维、大数据思维,还要对外更新观念,从跟随广告代理商变为引领广告代理商,对内建立纽带,把握市场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共处。但CMO的终极目标从未改变,一直服务于“增长”。CMO的职能范围在不断进化中,出现了CIO(首席信息官)、CMTO(首席市场技术官)等C-level职位概念。
转型上游高端制造业,三星在中国市场仍未败退
近日,“三星手机市占率仅剩1%”“三星各地手机工厂接连关闭”等新闻频出,“三星败退中国”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星手机业务在中国受挫,三星电子却依旧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满。2018年,三星电子在中国市场营收2600多亿元。相比之下,手机销量远超三星的小米,2018年的总营收也仅为1749亿元。
微信公众号“敲黑板”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这是因为三星电子拥有较为完整的电子产业链,手机业务处于其产业链的下游,上游的显示面板、半导体存储芯片等高端技术,是三星电子的核心竞争力。
鉴于5G设备和网络需求的不断上升,预计明年全球内存芯片市场将出现反弹,三星电子或将受益于其产业链布局,享受到相关红利。
新报告:2020年消费分级现象开始显现,健康食品受热捧
日前,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了《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提出了中国消费者的五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的行为正在分化,由过去各个消费群体“普涨”的态势,转变为不同消费群体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行为。
首先,报告指出,在中低线城市,正涌现出一批以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年轻女性为代表的消费生力军,她们有很强的购买意愿。同时,电商平台对下沉市场的抢夺,也推动了这一群体消费支出的增加。
其次,消费分级的现象开始显现。比如,以忙碌又富有的中年人为代表的“品味中产”群体更关注品质,愿意为高品质商品多花钱;而以一线城市的中年女性为代表的 “精明买家”,则更注重性价比;以“奋斗青年”为代表的节俭型消费群体,更是全面缩减了非必需消费品方面的开支。
第三,数据显示,如今更多的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健康食品。在大城市中,60%的消费者会经常查看包装食品的成分表,55%的受访者表示,“健康和天然原料”是他们购买产品时的首选因素。此外,无糖、有机等也比较重要。
第四,在旅行支出上,中国消费者的热情持续高涨。80%的一线城市受访者更喜欢自助游。如果是选择团队游,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小型、高端的旅行团。目前,中国消费者的出行仍以国内游为主。与低线城市消费者相比,一线城市消费者出境游和长线游的比例更高。
第五,本土高端品牌的崛起已成为一大亮点。当前,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可度正在提高,会主动在高端产品上选择本土品牌,并且对精致的本土服装设计师品牌感兴趣。这将给跨国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
本内容经授权或投稿发布,不代表【时代新消费】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